Thursday, November 24, 2016

民以居為天



這組照片,讓我震撼。

20161122號,新加坡海峽時報, 針對香港的住房問題,作了一份特別報導,讀了內容,看了照片,讓我和朋友們,久久不能自己。 這兩座城市,因為同樣的是地少人多,以華人為主,又同為亞洲區主要金融中心,因而常被拿來做比較。 香港的房價,一向來是出了名的天價,大部分年輕人都買不起房子,中位數的房價,相等於當地19年的中位數工資,這讓很多當地打工族望樓興嘆,望塵莫及。相同的比較,在新加坡只需要89年的時間,可想而知,兩地人民在住房需求滿意度上,有頗大的差異。

2016年,香港有,不是2萬,不是12萬,而是20萬個籠民,名副其實,就住在如照片所示的籠子裡,那樣環境與生活,現在我們看得到,卻依舊是想像之外的。也難怪,上網搜到紀錄片會揭示,有些香港人,寧願在高架橋底搭建紙皮屋,也拒絕當籠民,橋底至少寬敞,而且不會有嚴重的跳蚤衛生等問題。

到過香港數次,在繁華絢麗的表衣下,不難感受到當地居民的生活壓力,超快的步伐,偏小的住屋,活力四射的商場,肩拼肩的高樓,是因為這樣,讓很多香港人閒暇時,總愛出門逛街蹓躂,而少帶朋友回家聚會嗎?我在酒店的浴室裡淋浴,轉個身就碰到馬桶;後到朋友家作客,那房間連張單人床擺下去,都會覺的擠,香港是個買和吃的天堂,它也有讓人懷念的冬天,但對空間感很有要求的人,它的壓迫感卻是無所不在的。


50年代,新加坡未獨立,是英國殖民地,當年它的住屋環境,曾被譽為全世界最糟糕的。獨立後50年,在廉明政府的努力下,居民擁屋率高居九成,居者有其屋的計畫,非但成功,還讓新加坡獲選為,全世界住屋環境的典範, 這一切,得來不易,深值讚許。

每一個漫長的工作日結束,拖著疲憊的身子,回到家中,我還常會默默感恩生活;雖然可能還要再過20年,房貸才能繳清,但心中的那一份,不必擔心風餐露宿的安定, 深夜出門跑步的安心,只要努力就有工作的安穩,這是很多人視而不見的理所當然,卻也是好多人尋覓不見的,最珍貴的幸福。


那年平安夜,獨自胡逛在砲台山附近的街道,享受南國沒有的寒意,車水馬龍。太窄的街道,像一條條想脫困的巨蟒,卻被重重高樓圍堵。一位駝著背的老婦,推著一車太高的紙板,緩緩從一群報著福音的年輕人身邊經過,人們都專注聽著那喜悅的歌聲,而老婦人,一路只低頭注視地面,此刻回想,她應該只是想隨時撿起,那落滿一地的,哀音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